在古代,绝大多数人的婚姻都只有一次,安稳的走完一生一世。为什么现在很多男性女性对婚姻如此的任性和轻率,答案就是:这个时代给人们的诱惑太大了。
职业女性在社会上,被各种男人包围,面临着各种心理冲击和蛊惑,久而久之,一些传统的女性思维就会被颠覆,内心也充满了莫名的欲望,在她们看来,外面的世界更精彩,有更多的追求,觉得更有自信去选择更完美的另一半,其实这是自欺欺人的想法。
作为一个离婚的女性,用我的亲身经历,来告诉大家:
1、头婚夫妻之间基本上都是真感情,睡在一起都很踏实。这种踏实感,其实是千金难买的,只有失去了,才能体会到这种感受。但是一旦选择二婚了,就没有爱情了,彼此之间,貌合神离,只是互相搭伴取暖而已,感情是有,但是已经不真实了。对方跟你共枕而眠的时候,心里一定会想起曾经的女人,经常不自觉的用她来衡量你,只是他嘴上不说而已。而你一定也会想到曾经跟自己相濡以沫陪伴自己多年的男人,如果慢慢发现现在这个男人,很多地方其实不如第一个丈夫,那种内心的后悔和自责感,是很绝望的,因为已经不能回头了。
2、头婚的时候,生活过的很随意很任性,但是再婚后才发现,必须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去经营家庭,努力去爱第二个男人,才能获得安稳的生活。这时就会后悔,明明当初用两成的精力,就可以让两个人感情很好,共同走完一生。现在要用八成的精力,才能维系好第二个家庭,最后的结局还不知道会怎么样。
3.头婚的时候,我有公主病,享受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,每日下班后回到家什么也不用做。第二次婚姻,就不可能再这样任性了,只能每日主动做家务,用心做各种可口的饭菜给家人吃,还要带孩子,虽然他也经常帮我做家务,可惜我做不到那种随性随意的生活了,因为怕被新的公婆指责。
4、二婚家庭,最重要的是孩子问题,这里可能有现在丈夫的孩子,也可能有我与前夫的孩子,或者会考虑再要个共同的孩子,这些问题就像个定时炸弹一样,随时都会把家里炸的天翻地覆。男人排异性很强,虽然看着我与前夫生的孩子时也是和蔼可亲的,但是我内心能感受到,他并不是真心接纳我与前夫生的孩子,因为这毕竟不是他的血脉。
我跟前夫生的孩子,离婚后归男方了。现在的丈夫带着一个孩子,我们又共同生了一个孩子。虽然表面上我对两个孩子都挺好,但是心里依然很愧疚,心中总想着自己的那个孩子跟野孩子一样没人照顾没人管,只能偶尔用电话嘱咐一下,并不能亲手为她做些什么,自己却又要费心照顾其他女人生的孩子,那种痛苦的滋味,只能默默忍在心里。
5、因为孩子的牵扯,很多男人就算再婚了,跟前妻的关系也是没有完全断的,只是掩饰工作做的很好罢了。同样的,很多女人也会因为孩子的因素,跟自己前夫的关系也没有断。在这种错综复杂的情感关系中,日子过的是很让人纠结的。
6、对家庭的责任感不同,俗话说【半路夫妻多自私】头婚的时候,目标就是让孩子受到更好的教育,让他幸福快乐的长大,过自己幸福的小日子,跟丈夫白头到老。但是毕竟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,这个时候男女双方会各怀鬼胎,各自为自己和亲生的孩子留好后路,表面上客气恩爱,私下里却打着各自的小算盘。双方过去各自经历过的许多事情,现在互相都不清楚,很多秘密永远不会给对方提起,这种日子很难实现同心同德。
大部分半路夫妻,在外人看来,都是恩爱有加。其实这种恩爱,是一种假象,是一种麻木,是一种遗忘,甚至是一种无可奈何。因为女人年纪大了,可供选择的机会越来越少,只能用心去维系第二个家庭。如果时光倒流,我相信很多女人,都会用心去爱第一个男人,爱自己亲生的孩子,去经营好第一个家庭,会有能力和耐心化解一些当初认为是无法调和的所谓矛盾。
所以说,无论女人,还是男人,都要珍惜自己的家庭,千万不要受社会风气的影响,随意动离婚的念头。离婚的念头动多了,遇到矛盾时,满脑子都是离婚的想法,到时候脑袋一冲动就真的离婚了。
珍惜自己的家庭,这里有你的血脉和爱人,双方只要有感情,彼此忠贞不渝,忠于婚姻。没有什么矛盾不能化解,在关系出现危机无法调和的时候,可以分开一段时间让彼此冷静。无论如何,尽量不要离婚,随着年纪的增长,心智会越来越成熟,都会看清彼此才是真爱,最后一定会携手走完未来的人生旅途。
很多人出现婚姻危机的时候,只想逃离,选择逃避,认为这样是解脱。不知大家有没有认真的想过,头婚没有解决好的矛盾,将来再婚时还会遇到,尤其是性格上的缺陷,在第二次婚姻中,还是会出大问题。
夫妻间磕磕碰碰、吵吵闹闹,那是一段必经的磨合过程,虽然过程是痛苦的。很多夫妻,就死在了即将要磨合成功的前一天,这是非常可惜的。其实就算有了第二次婚姻,还是要经历这种痛苦的磨合期,而这种磨合,已经不会给你肆意发泄情绪的机会了。
这个时代最大的悲剧,就是离婚风气盛行,但是最受伤的大部分还是女人和孩子。所以,劝告世上的所有人,婚姻不是童话,世上没有完美的婚姻,所有幸福的家庭都是经历过充分磨合后的产物。
【执子之手与子偕老】只有经历过风风雨雨,相互包容,不忘初心,携手同行,坚持走下去,才是婚姻的真谛。